关税推动价格上涨,亚马逊中国产品半年涨幅达2.6%
近日,路透社与数据分析公司DataWeave联合发布的研究显示,美国消费者在亚马逊平台上购买的中国制造商品价格正以快于整体通胀的速度上涨。这项分析涵盖了1,400种明确标注原产地为中国的商品。
从2025年1月至6月中旬,中国制造商品的中位数价格上涨了2.6%,明显高于美国核心商品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同期的1%涨幅。相关数据显示,自5月起,这一价格上涨趋势开始加速,表明近期加征的关税已逐步传导至终端市场。
此次涨价现象不仅出现在亚马逊自营商品中,也涵盖了第三方卖家产品,而后者在亚马逊平台上占据62%的销售份额。具体品类中,涨幅较大的包括办公及学习用品、电子产品(如打印机、碎纸机)、录像媒体(如CD和DVD)及家庭用品(如家具、炊具)。以具体商品为例,Hamilton Beach电热水壶价格从49.99美元上涨至73.21美元,GreenPan平底锅价格更是翻倍至31.99美元。
分析指出,此轮价格上涨并非均匀分布。在追踪的1,407件商品中,475件价格上涨,633件持平,299件出现下降。虽然部分价格波动可能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但从涨幅节点与速度来看,这更可能是供应链成本上升开始全面传导的表现。报告指出,即便是温和的关税,在利润微薄、补货周期短的零售体系中,也会迅速体现为零售价的整体上调。
此次价格变化的时间节点与政策密切相关。美国政府于6月4日正式对铝制品加征50%的232条款关税,并于6月23日对部分钢铁产品实施额外关税,这些措施将继续影响如炊具、电水壶、小型厨房电器等产品的成本。
虽然亚马逊方面回应称平台整体商品价格并未出现明显变化,且强调单一产品样本不足以代表整体趋势,但已有多家零售商对关税引发的价格上涨发出预警。沃尔玛、梅西百货、耐克等大型品牌近期均表示将通过有选择性地提价以应对成本压力。耐克自6月1日起已正式对多款产品调价。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企业倾向于转嫁成本,但受制于消费者信心疲弱及高利率环境,许多零售商在定价上仍表现出谨慎。数据显示,2025年5月美国零售贸易销售环比下降0.9%,居民消费也出现意外下滑。许多企业可能选择延迟调价,以避免进一步打击消费者支出意愿。
消费者支出是美国经济的核心,约占GDP的70%。因此,关税对终端商品价格的推动效应,如若持续,不仅会侵蚀消费者的购买力,还可能对整体经济增长构成压力。尽管关税旨在提升美国本土产能并重塑全球贸易结构,但其副作用正在显现,尤其是在高消费依赖型经济体中表现更为明显。
从更广的角度看,中美贸易长期以来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产品选择和价格优势。数据显示,1994年至2024年,美国服装价格基本保持不变,而这一价格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
美国企业依赖从中国采购电子、汽车零部件和纺织品等大宗商品,以压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视等产品中的关键零部件多来自中国。消费者技术协会预计,若额外关税持续,这类产品价格将明显上涨,影响范围将覆盖所有收入阶层。
尽管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影响,中美两国经贸关系依然维持在高水平。2024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接近6900亿美元,反映出两国在产品和服务上的高度互补性及广泛市场需求。
-
【为您推荐】:
- 亚马逊欧洲更新卖家自配送电池产品合规要求,新规8月生效
- 关税推动价格上涨,亚马逊中国产品半年涨幅达2.6%
- 亚马逊欧洲新增5000辆电动货车,年配送能力提升至2亿包裹
- 越南2024年网购支出达160亿美元,跻身东南亚三强
- 亚马逊印度新增五大履约中心,投资2000亿卢比
-
------ 责任编辑:蚂蚁雄兵跨境物流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